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七彩云南 第九集《游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参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风景区(西区)_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mp4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5A景区_超清.mp4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西双版纳勐仑中科院植物园-全程畅游中国最大、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西双版纳州热带植物园宣传片_标清.mp4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西双版纳旅游宣传片_超清.mp4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园50周年宣传片_标清.mp4 |
中国 云南 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5A旅游景区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前身为1959年蔡希陶教授领导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经历数次重组、改隶后,199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中文名称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外文名称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地理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1.25km²
开放时间 08:00-18:00(全年开放)
景点级别 AAAAA级
门票价格 80元
著名景点 名人名树园 国树国花园 百花园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隶属部门中国科学院
海 拔 570m
历史沿革
1958年5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始建于西双版纳景洪大勐龙小街,因距边境太近及社会治安等原因,1958年底搬迁至勐腊县勐仑镇。
1959年1月1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葫芦岛正式成立。
1959年至1970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7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放地方,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隶属于云南省科委领导。
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收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对云南三个生物学机构体制调整,除实验植物群落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外,其余并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植物群落室与昆明分院生态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其余部分成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96年9月经中编办批准,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昆明生态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沿用现名。
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距离景洪市有96千米,距勐腊县城有100多千米,东经101°25′,北纬21°41′,占地面积为11.25km²。
气候条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21.4℃,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
园区资源
保存植物
截至2015年9月,在占地面积约为11.25km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收集有活植物12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还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hm²的原始热带雨林。
据不完全统计,在该园38个不同的专类园区中有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号,130科,1000余种植物,包括有属于国家保护植物的琼棕、矮琼棕、董棕、龙棕等在内的棕榈科植物45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榆绿木,以及珍贵用材柚木、花梨木、滇南红厚壳等20多种热带珍稀用材树种;有南洋杉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等121种裸子植物;榕属植物约150种;姜科植物170种;蕨类植物3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的蕨类10余种;雨久花、满江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漂、眼子菜、荇菜等水生植物约100种(品种);热带花卉植物645种(品种);巨龙竹、碧竹、刺竹、糯米香竹等竹子250余种;保存有柚子、芒果、香(芭)蕉品种及热带著名的水果莽吉柿、榔色果、红毛丹、龙眼、荔枝、油梨、番木瓜,饮料植物可可、可拉和部分野生果树共641种(品种)。
设施设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图书馆
该图书馆始建于1959年,1996年植物园新组建后,在版纳园部和昆明分部各设图书馆一个。2011年1月1日,新科研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也迁至新址。
截至2015年9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1700平方米,阅览面积1400平方米。馆藏图书及期刊合订本共52899册,其中英文图书7833册,中文图书16978册,英文期刊合订本16224册,中文期刊合订本8343册,俄文图书1272册,俄文期刊952册,日文图书655册,日文期刊642册。馆藏涵盖了植物学(尤其是热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园林园艺、农业科学及林业科学等学科。
图书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建设已基本完成,录入数据库馆藏文献目录49378条,包括中西文专业学科图书资料。图书馆每年购买收藏西文期刊84种,中文期刊245种,中文图书300余册,西文图书约100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
该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有工作总面积450平方米,由种质贮藏库和种子生物学实验室两部分构成。
种质贮藏库库体面积为144平方米,种质材料总容量约150000份,是中国设施条件较好的一座保存野生植物遗传种质的种质资源库。该库按国际同类库标准建设,设有-18℃、+4℃、+15℃等种子和微繁体保存库,建立有进行超低温保存实验研究的液氮生产器和相应的超低温贮藏设备,配备有较完整的种子含水量处理和种质生命力检测的实验条件。
种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面积300平方米,建有包括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实验设施,以研究热带植物种质贮藏生理和植物抗逆生理为主,可相应从事有关水分生理研究、激素和酶学研究、DNA操作以及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等的研究。
该库对云南热区及邻近东南亚国家500多种野生植物及地方性传统稻种资源、传统蔬菜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类型进行了收集、入库和微机资料系统的建立,已保存这些种质材料4100余份;对6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野生植物开展了微繁保存研究,建立组织培养保存系2000多份(株)。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系统中技术支撑机构之一,对该园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同时也为地方林业,环保,园林,海关,公安和科普等社会事业提供技术服务。
该馆收藏以滇南热带地区为中心、以云南亚热带和东南亚热带地区为辐射范围的维管植物区系标本,同时也收藏地区性森林群落定位研究凭证标本和种子标本,属于地方性热带植物标本馆,兼具热带森林生态学研究收藏物保存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热带植物收藏特色。
该园标本馆于1959年随着该植物园在西双版纳勐仑镇葫芦岛的创建,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建立,在当时称为“植物资源组”。由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热带,高温潮湿,加之地震频发,至1997年,所建的标本馆早已漏水,墙体开裂,虫害严重。因此着手兴建新的标本馆,于2000年动工,至2002年4月得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的标本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正、复号标本室,浸泡标本室,标本制作室等。
至2015年9月,标本馆馆藏标本达到20余万份,其中正号标本15余万份。时任标本馆常务副馆长为殷建涛。
主要景点
热带雨林景区
热带雨林区占地面积约80公倾,用于对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包括姜园、天南星园、兰园、蕨类植物区、野花区等7个热带植物专类园/区,保存有种子植物2000余种,其中稀有、濒危植物100余种。核心区的原始热带雨林,集中展示了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大板根、绞杀现象、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和高悬于空中的大型木质藤本等,还可见到反应该地区地质历史变迁的山红树、露兜树。是一个集物种收集保存、科学研究及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名人名树园
名人名树园建立于1999年,占地面积55亩,共收集展示275种或品种热带植物。该园有江泽民亲手植的相思树、李鹏手植的铁力木、李瑞环手植的小叶榕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会菲利普亲王手植的“热带雨林巨人”——望天树、日本秋筱宫亲王手植的黑黄檀,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手植的锯叶竹节树、院长周光召手植的天料木和院长路甬祥同志手植的龙血树等,本园创始人、第一任园长蔡希陶教授手植的龙血树,第二任园长裴盛基手植的野荔枝和第三位园长许再富手植的铁力木。该园还建有展示植物园历史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谱”,纪念创始人蔡希陶教授的石群雕——“树海行”在这个园中还收集了多种奇花异树,如蔡希陶教授发现并且手植的能够提取名贵南药“活血圣药”的柬埔寨龙血树,傣族佛教植物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形似开屏的孔雀,沙漠贮水之树——旅人蕉,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老茎生花可食用的——火烧花,花似喇叭的曼陀罗,俏似香山红叶的俏黄芦及叶形各异、花色奇彩的洒金榕。在园中,还有西双版纳最古老的铁树——雌雄异株的千年铁树王。
百竹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百竹园建于1965年,面积104亩,引种栽培竹子250余种。收集有云南南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热带国家的竹类,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竹种,如茎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竹间似佛肚的佛肚竹、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长满钩刺的刺竹、当地傣族用来做竹筒饭的糯米香竹、更有罕见攀树缠枝的藤竹及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
国树国花园
国树国花园于1999年建立,按世界六大洲进行规划分区,即分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六个区。共占地20亩,收集展示了适宜本地生长的80个国家的58种国树国花。如缅甸国花—龙船花、老挝国花—鸡蛋花、利比亚国花—石榴花、马达加斯加国花—凤凰木、比利时国花—杜鹃等,并通过文字与科普解说,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地理地貌等知识。
滇南热带野生花卉园
该园占地31亩。主要收集了滇南地区(泛指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野生花卉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生观赏花卉65科约250种。园景充分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乔、灌、草、藤等类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10亩水域为衬托,花红水映,景观别致。该园已成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专类园区。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
截至2015年9月该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面积90公倾,于1974年划地保护与建设,旨在珍稀濒危植物及热带雨林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通过几十年的收集、保护与建设,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其中引种植物约1500种,保存有100多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区内还建有用于生态学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塔、地表径流观测站等设备。同时,还建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区,即保存了物种又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容。区内的森林群落是以四树木、番龙眼等为标志树种。并有老茎生花、绞杀现象、独树成林、板根等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该区已成为从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的重要基地。
野生兰园
野生兰园占地面积9.08亩,于2000年建立,以保护和研究兰花资源为宗旨,主要从事兰科植物的引种驯化、保存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收集保存石斛属、万代兰属、鹤顶兰属、笋兰属、贝母兰属、指甲兰属、蜘蛛兰属、凤蝶兰、石豆兰属、钻喙兰属、虾脊兰属、竹叶兰属、美寇兰属、湿唇兰属、羽唇兰属等野生兰科植物近200种。该区已成为国内从事兰科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奇花异木园
奇花异木园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12亩,主要收集热带各种奇花异木,并用园林园艺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对普及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园分为观果植物区、草花植物区、花叶植物区、感应植物区、赏茎植物区等,收集奇花异木254种(品种)。其中有老茎生花植物无忧花,观果植物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气球果、乳茄,茎杆膨大的观茎植物酒瓶棕、酒瓶兰、象腿树、佛肚树等,块根、块茎膨大的植物山乌龟,世界花之最的巨花马兜铃,花构件似胡须的老虎须、猫须草,花形奇特艳丽的红花西番莲、金杯花、重瓣纸扇,草花植物虾衣花、太阳花等,花叶植物红桑、白缘龙舌兰等,感应植物跳舞草、含羞树、时钟花等,木材最轻的轻木,国家保护植物火树麻等。
野生食用植物园
该专类园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在原野生蔬菜植物专类园的基础上,于2009年开始,历经3年建成。本园区面积约150亩,收集保存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缘种400余种,分别保存在野生食果区、野生食花区、野生食茎叶区、野生食根区,野生栽培植物近缘种则点缀于各区内。这是截至2015年9月世界上收集保存野生食用植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专类园区。
水生植物园
水生植物园水面面积15亩,收集和展示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现收集保存了约100种(品种)。该园按照水体深浅等水湿小环境和植物生态习性分别种植了不同生活形态的水生植物,包括:浮叶植物——植物根系或地下茎扎根水底,茎生长于水中,叶柄长度可随水位而伸长,叶及花朵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如王莲、睡莲、芡实、萍蓬草。浮水植物——植株整体漂浮于水面,根部不生于泥中,可随水流四处漂泊的植物,如雨久花、满江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漂、眼子菜、荇菜。沉水植物——完全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中植株沉水生活,它们多生活在水较深的地方,根长在土里,叶片通常呈线形、带状,如金鱼藻、黄花狸藻、黑藻等。挺水植物——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下茎扎于泥中生长发育,上部植株挺出水面,通常生长在浅水或水边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纸莎草、畦畔莎草、水葱、长节淡竹芋、白粉塔里亚、水芋、水生马蹄、撒金泽泻、泽泻、黄花蔺、千屈菜、蔗草、菖蒲、慈姑、黄花鸢尾。滨水植物——生长在岸边或堤岸潮湿的地方,喜水耐湿,如水杉、落羽杉、水松、木芙蓉等。
绿石林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绿石林景区面积225公顷,位于葫芦岛东部区,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典型的石灰岩山森林植被,生长有10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上百种野生动物。区内千姿百态的象形奇石和郁郁葱葱的雨林形成的树石交融的景观比比皆是,构成世间少有的“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观,故有“绿石林”之称。绿石林景区是多种珍稀濒危动物,如双角犀鸟、灰叶猴、峰猴、长臂猿等的原始栖息地,同时具有丰富的热带兰科植物资源,是开展这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回归和综合保护的示范基地。
百花园
百花园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第一景,占地面积353亩,现收集保存与展示热带花卉植物645种(品种)。百花园植物布景主要采用孤植、纯林大片种植、同类多品种集中收集、专科专属保存、攀缘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种方式展示。并力求与地形水域巧妙结合,形成不同的赏景空间,创造“天女散花”、“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和“花开花落”等景观效果。借助区内大量花卉植物,通过挖掘花卉与人们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关联,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创作出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对联、字画、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园区内,充分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百香园
百香园占地面积86亩,引种保存国内外重要香料植物104余种。有世界名贵香料植物依兰香、丁香、檀香、土沉香、香荚兰、肉豆蔻、秘鲁香、吐鲁香、降香黄檀、锡兰肉桂、肉桂、白兰花等,也保存有重要乡土香料植物,如高含金合欢醇型、香叶醇型、芳樟醇型、甲基丁香酚型的细毛樟;高含柠檬醛的吉龙草,高含黄樟油素的狭叶桂,高含樟脑的勐海黄樟等,它们当中不少是云南特有种,世界罕见的香料植物,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此外,还收集有许多传统的民族食用香料,如当地傣族常用的烧烤配香原料香茅草、刺芫荽,在傣年节做糯索粑粑的配香原料云南石梓花及传统佛教信仰植物铁力木等,是中国最大的香料植物活基因库。
野生姜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姜科植物
进行收集驯化与保存工作,主要以国内和东南亚国家的热带和亚热带野生姜科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主。该园占地面积约100亩,保存野生姜科植物16属170余种,其中保存有珍稀濒危植物茴香砂仁、拟豆蔻、长果姜、勐海姜,重要中药材砂仁、益智、草果、姜、草豆蔻、高良姜、郁金、莪术、姜黄、闭鞘姜等,另还保存有做香料,色素,淀粉,蔬菜以及美丽的观赏姜科类植物。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野生姜园已成为世界从事姜科分类、系统进化、传粉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化学、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地。
门票价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票一直实行“一票制”。全票价格为104元/人次,对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实行免票政策;对学生、60-69周岁老人、冬夏令营、创作写生、婚纱拍摄、旅游团队等给予优惠门票政策。根据有关规定,该园于每年“春节、五一、国庆”期间门票价格降低20%,按83元/人次执行。游客可以选择通过旅游网站预定/支付门票,提前预定的游客可享受到94元/人次的优惠价。此外,该园科普旅游部还不定期推出对特定区域、特殊人群的优惠活动。
2018年10月1日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票由104元/人降为80元/人。
交通路线
在景洪汽车客运站乘坐到勐仑、勐腊的车,到勐仑下车,票价16~20元,行程1小时10分左右。从昆明、普洱出发可以乘坐开往勐腊方向的车到勐仑镇下车。从勐仑客运站步行到吊桥需10分钟,买票后过吊桥就是景区。
教学科研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截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27个研究组等研究部门;建有标本与种质保存中心、3个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等研究支撑系统。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有科技人员173人、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人员8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5人,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