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区 > 山西5A-4A旅游景区

830 国家4A级风景区 山西晋中灵石石膏山风景名胜区

 

 

830.国家4A级风景区 灵石:石膏山风景宣传片.mp4
830.国家4A级风景区 石膏山上山访古寺 下山玩滑梯_超清.mp4
830.国家4A级风景区 陨石的故乡  ( 山西灵石石膏山陨石文化节 )_超清.mp4

 

830 国家4A级风景区 山西晋中灵石石膏山风景名胜区简介


石膏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灵石县东南部42.5公里处,山西省晋中、晋南和晋东南三地交界地带。东与长治市的沁源县接壤。石膏山主峰雄踞太岳山北段,系太岳山支脉,南北走向,是群山之中的一座比较孤立的山峰。它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最高海拔2532米,主峰海拔1878米,坡度为60度,为山西省中南部一座风光旖旎的历史名山,其中龙吟书院在2011年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膏山风景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弥足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寺院因山就势,巧妙营构,山上林木繁茂,满目苍翠,林间松柏相映,林下奇花异草,更有奇峰峭岩兀立,天然形成的大小溶洞。

中文名称 晋中灵石石膏山风景名胜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晋中市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占地面积 75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08:30--17:00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60元/人

历史文化
石膏山自古及今,积淀了厚重的龙文化,其龙文化之丰富、深邃,是其它名岳大山难以比肩的。龙为华夏民族之图腾。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为“属彼亲族”,是氏族的徽号或标记。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的有7000多年的历史。商代有叫龙的方国,自汉高祖始,龙又成为皇家的专用象征,一直延续至清末。而对于平常的百姓来说,龙被认为是吉祥动物,“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传说中的龙为虎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凤尾,系由中国远古时代各部落的动物图腾结合而成。以此可以看出,龙是华夏各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

自然山水龙文化
中国唐代有一位文学家、哲学家叫刘禹锡,他在《陋室铭》中写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言得之。石膏山为中国北方少有的山水俱全的名山。石膏山之水,遍布壑谷沟涧,可以说是“溪水跌宕多瀑布,沟谷蜿蜒有涧流”。古之天河(今称仁义河)如长龙,全长46.1km,奔流不息注入汾河;天河有两大支流,一为白杨河,全长5.5km;一为龙吟河,全长8.5km;山间小溪如银蛇(蛇被称作小龙),蜿蜒涓涓汇入天河,多得不可胜数;另有诸多瀑布,如龙泉瀑布、青龙瀑布、黄龙瀑布、滴水崖瀑布、龙脉瀑布、花石岩瀑布、群龙戏水潭……还有旱不涸、涝不溢之钟泉、库容量为480万m³的石膏山水库等。
古人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凡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的存在,按此传说,石膏山遍地涌泉,处处淌水,自然到处都有龙的存在,有龙的灵性。鉴于此,每逢干旱,周边村民便聚集起来,相继前往石膏山龙王洞祈雨。龙王洞之龙王,《水龙经》云是“小北龙”,专司4县38乡之行云布雨。据明嘉靖五年(1526年)碑文记载,小北龙“至灵有感,普降甘霖”。
堪舆家以山势为龙,称其起伏绵亘的脉络为龙脉,气脉所结为龙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龙”。杜预注:“龙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石膏山为中镇霍太山之支脉,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昭封霍太山为中镇,霍太山即为霍州之龙脉,那么石膏山则为龙脉之支脉了。据当今堪舆家称,石膏山为青龙及其儿子栖息、活动地。青龙潭为其水下龙宫,龙窝为其水上行宫,龙报洞为龙吟谷的门房,龙吟谷为其活动范围,升云台为青龙升天的地方,龙降坪为青龙下凡的地方;还有龙鳞壁、龙壁、龙母庆寿洞、龙王洞、龙凤洞等,均由龙而得名。

“三教”建筑龙文化
多数名山,或因释教闻名,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或以道教蜚声,如武当山、茅山、青城山、崂山……而石膏山则以儒、佛、道“三教”齐全、“三教”融合,更兼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而誉满海内外。石膏山的“三教”建筑均与龙有不解之缘。
儒教建筑龙吟书院创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岁次壬辰·632年);道教建筑乾龙观创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岁次甲辰·1004年);佛教第一座建筑白衣庵建成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岁次丙辰·1376年)。可以看出,石膏山的儒、佛、道三大建筑均创建或建成于龙年,相隔时间均为372年(31个龙年),虽为惊人的巧合,亦属难得的天意。
龙吟书院初名古道书院,坐落在卧龙沟,今属卧龙景区;后周末年,赵匡胤将古道书院改为今名,清初傅山亲笔题写“龙吟书院”。
乾龙观亦坐落在卧龙沟,今属乾龙观景区,由道教第一大洞天赵道士创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乾龙观题词云“道法自然”。
白衣庵为石膏山第一座佛教建筑,由五台山道正和尚于明洪武九年(1375年)筹建,次年竣工,为石膏山佛教香火之始。

历史人物龙文化
石膏山地处晋中、晋南、晋东南三地域交界处,自古即有“膏山金鸡鸣三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之说;石膏山下有灵沁古道,与三地域相通,历代帝王将相、迁客骚人多经于此。特别是被称为真龙天子的帝王及其龙子、龙女,在石膏山留下了诸多踪迹,构成了又一类的龙文化。
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取道石膏山,经上党盆地出天井关,西入长安登基。刘恒在石膏山东峰建了简易行宫,并在行宫中商讨即位、安邦、治国之大事。
北魏太和十七年(439年),孝文帝南征伐齐,途径石膏山,登上东峰,整修、扩建汉文帝行宫,并亲笔题写了“龙门”二字。在东峰孝文帝召开了重要会议,决定迁都洛阳。这次会议成为北魏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因两位孝文帝在东峰驻跸,故石膏山东峰称“孝文山”,亦称“二龙山”。
隋大业十三年(618年)秋,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偕子秦王李世民起兵反隋,师次灵石,有霍山神为其指引,经石膏山西侧傍尖阳山南行,隐蔽、快捷地直逼霍邑,霍邑既破,直趋长安,“二年(619年——引者注),高祖即皇帝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时任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奉命在石膏山下休整,其间与掌书记赵普对弈,并纵论天下,成为赵匡胤夺取天下的转折点;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亲率宋军攻打北汉,结果因叛将勾结敌酋而败北,退守霍邑,宰相赵普在石膏山采药,为太祖疗疾,很快痊愈。
公主圣母庙在尖阳山下。相传公主为唐玄宗之女。开元年间(713-741年)因厌倦宫廷生活,避世归隐,弃富贵而就清贫,舍豪华而逐山野,来到尖阳山上,焚香迎日出,乐于施善众生,教喻村民,喷烟施药,驱逐蝗蝻。到天宝年间(742-755年)又结庐而居于石膏山下,为伐薪采药者舍茶指路,深受百姓敬仰。后人们建公主圣母庙于尖阳山麓。
唐大历四年(769年)唐代宗李豫之女崇徽公主出塞,远嫁回纥国,取道石膏山下的灵沁古道。
相传,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敖奇,私出龙宫,来到人间,在石膏山同西山山神的女儿相爱,最终化为泉水,日夜滋润着化为桃树的山神女儿,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神奇而美好的爱情故事。
以上所述,不管是帝王——真龙天子,还是帝王之女——龙女,还有龙王之子,均与龙分不开,为石膏山的龙文化增添了许多内容。

传承光大龙文化
在卧龙景区的入口处,投资3000余万元开辟了以龙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达12436m²。右为龙字墙,墙体面积737.7m²,上有阳刻、阴刻龙字2012个,这些龙字的选取始于夏,终于民国,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隶、楷、行、草,一应俱全,均为名家名字。左为龙纹柱,9根龙纹柱浮雕面积达1127.88m²,上雕609幅龙纹形象,龙纹形象取自陶文、青铜器、石或砖、瓦铛、木、陶瓷、彩绘等。此外,地面还有81块石刻,刻着龙的不同部位。新建的卧龙山庄,建筑面积7987m²,其餐厅名称分别为龙王府、青龙阁、玉龙阁、金龙阁、白龙阁。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晋中灵石石膏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东经111度77分、北纬 36度83分,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重叠,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汾河谷地,县城即居于谷地之中,乃为晋中通往晋南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地貌
灵石县东部太岳支脉的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为丘陵地形属吕梁山脉,较大山为县城西北14.5公里处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约40度,顶部平坦,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两渡至西山、控制灵石河西的战略要地。
石膏山坡陡山峻,山体高度在800——1400米之间,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势呈南北走向,区域内断层出露较多,尤以西峰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溶洞奇观。更由于形成溶洞的岩层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称的“霍山砂岩”,其间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蚀下,溶洞中形成了许多姿态各异的石钟乳,构成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石膏山地层古老且相对稳定。从地震学角度看,石膏山处于霍山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从介休洪山起步,经绵山,石膏山而至霍山,石膏山区域为七级裂度区。历史上石膏山区域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震,甚它地区的强地震对石膏山区域的波及影响亦不明显。

气候环境
景区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4℃,年降雨量6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40天,是晋中市年均温最高地区,年平均高于全市1-2℃。

自然资源

地质结构
石膏山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特征。天河、白杨河、二沟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围其它山峰隔离开来,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较孤立的山峰。海拔高度1100-2523.6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

旅游资源
石膏山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红叶,杜松宝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游资源是一个类型结构比较丰富、区域配置比较合理的地域体系。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不同旅游资源间的时空组合,从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显突出。

植物资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别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树种繁多,计有乔灌木44个科239种之多,主要为油松、侧柏、杜松、白皮松、落叶松、云杉(古称杄树,有青杄、白杄之分)、辽东栎、鹅耳栎、元宝枫等。其中又以油松为最,素称“油松之乡”。杜松和白皮松则是石膏山特有的风景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别良好的环境质量,林区空气含菌量极低。据实地测算调查,每立方米空气含菌量589——1965个,仅达城市繁华区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温作用下,林区的夏季气温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为休闲疗养,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石膏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6%,植被覆盖率达89%。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看到分布层次十分清晰的多种植物带:有灌丛带、阔叶林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还有草甸、苔藓、藤蔓类植物。

主要景点
截止2015年,石膏山有以下特色景区:天竺景区、红叶景区、卧龙景区、龙吟谷景区、客服中心景区、水库景区、天河景区、花石岩景区、乾龙观景区和白杨河野营探险区。在观光度假核心区内,又有若干分景区,其中心仍是天造地设的梵音洞天。

青云寺
出南天门向北上行500余米,在西峰龙岩顶上,有一座青云寺,为明朝嘉靖三十二年禅宗弟子弧月和尚所建。传说中,青云寺建筑十分宏敞壮观。规划中的青云寺,将继续作为禅宗道场,主要修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白衣大士殿(观音殿)、延寿殿、地藏殿、财神殿、护法殿等。

青云塔
在石膏山西麓,有一段视野极为开阔的缓坡岭脊。此处建有一座九层高塔,称青云塔(千佛塔)。塔内供奉千尊佛及三十二观音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于一切供养中,最能报恩佛陀,令诸佛菩萨欢喜的即是法供养。修建正信佛教道场,令佛法久住世间,如法布施。“三宝门中福好求,一文种下万文收!”三宝是我们积累资粮最殊胜之大福田,愿一切有缘者为圆满六度为行。护持佛法,广种福田。
祈愿具大悲心的有缘善士发心共塑佛菩萨像,其功德利益如恒河沙不可思量。普塔院全体僧众将为做出殊胜供养的结缘者,诵经祈福回向,加持功德主们的一切世间利益皆得成就。其功德名塑于佛像前,流芳万世。

天竺寺
佛寺取名“天竺”者,却不多见。天竺专指佛国圣地,是佛祖弘扬佛法的所在,一般寺院不能乱用这个名号,只有修行高深的尊长,才有这样的资格。石膏山能建天竺寺,据《天竺寺●募缘序》碑记:“夫名山洞府乃神灵窟宅之区,方寸心田既众生好修之地,故知山川幽奥遇境可以通神,香火皈依积诚斯能动佛,岂必舟回南海,始见白衣国在西天,乃名天竺也哉。”可见天竺寺立地深厚,善德远行,来历非同一般。
天竺寺,以石膏山上中下三个较大岩洞中的佛殿为主,辅以藏经打坐、饮用取水和圆寂六塔几个部分,布局虽然散落,却有万道可通。旅游观光,不仅能够欣赏大自然如诗如画的美景,还可以在深藏浅露的每个殿宇,感受佛门净界的庄严妙高,寻求诠释人生的自我满足。

保安禅院
保安禅院是天竺寺僧人证经说法之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复修重建。新建的保安禅院回廊阁楼,功能齐备,明月悟空,清风禅语。游人在这里小憩 ,既可以品味香茶,谈古论今;还可以挥毫泼墨,把酒吟诗。正如前人语所书 :“云远深岩极乐处,山静虚谧自在仙。”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座供奉的是佛国世界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三世现身像,有过去佛燃灯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他们至尊至贵、至高无上。释迦牟尼是裟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协侍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裟婆世界是指现实世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天赋的使命就是教化民众、拯救苦难。但对世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宗教意识,信与不信,心诚则灵,烧香磕头,各有所求。铁佛殿的佛都是可以用手摸的,摸摸尊贵无比的佛门第一大神,沾沾湿气,万事如意。还有药师佛、阿弥陀佛,摸摸他们,可以消灾免难、一身平安。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人,传说是一个著名王族的王子。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565——486年),与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几乎是同时,这两位东方圣哲都以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闻名于世,而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他的生平事迹更富有浪漫传奇色彩,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纠缠在了一起。佛教传入中国后,连他的面色也快变成黄种人。
正座两侧,东廊是药师琉璃光王佛,左右协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合称药师三尊,也称“东方三圣”。药师佛有十二誓愿,解除众生的痛苦,满足众生愿望。铁佛殿的药师爷特别灵验,香火最旺。西厢是阿弥陀佛,左右协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二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也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无比光明、无比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老幼,不分上智下愚,只要祛除杂念,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排忧解难。曾有家家“阿弥陀佛”之说,深受人们喜爱。
大雄宝殿之“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意思是佛祖勇而无畏,无所不能,其神力能降服群魔,护侍众生。所有只要是佛寺,都有大雄宝殿。

三大士殿
三大士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为保安寺,崇祯末年改为天竺寺,清顺治时改名为保安禅院,到雍正年间,又复改为天竺寺,三大士殿是天竺寺的一个大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化现的道场。石膏山佛教原本是从五台山传入的,属于五台山佛教宗主的一支,一脉相承。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人们最为敬重,倍加喜爱。正殿中间端坐的是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柳枝,助人消灾免难。据《妙法莲花经》证:观世音神通广大,在众生受苦受难时,称诵其名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声音不用耳听却一“观”便知,足以显示这位菩萨大慈大悲的无边神通。一面端坐的是文殊菩萨,手执宝剑,表示智慧锐利。他的坐骑为青狮,佛法威猛,能摧毁一切邪魔。另一面端坐的是普贤菩萨,普贤将佛门的善行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谓功德无量。这位大菩萨从名字到功德都体现其行愿的悲切,有莫大的同情心。他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表示愿行广大,特别威灵。所以人们为求精神寄托,或要人生快意,或要望子成龙,或要解除烦恼,都想拜会大慈大悲、大智大能、大善大德的三大菩萨。所有佛寺造像都采用缅甸上乘玉石雕塑,慈眉善目,非男非女,晶莹润泽,流光溢彩,俗称“玉佛殿”。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已经逐渐被中化,并融入了国人传统思想的文化内涵中,因此这些佛国世界的二等公民,被人们推上莲花宝座,享受和大佛们一样的待遇。宽敞的殿宇两厢曾列有十八罗汉。他们一个个神乎其神,顾盼自如。对于这些芸芸众生的代表,人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也叫中岩为“罗汉堂”。

龙吟书院
龙吟书院位于石膏山核心景区卧龙沟,总建筑面积5000m²,共包含五所庭院,是文人雅土交流思想、切磋书法和展示技艺的场所,使景区在展示自然景观的同时,闪耀山西人文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积淀。龙吟书院设有书画家工作室、作品展室、茶饮室,琴棋书画和住宿休闲一应俱全。 [9]
龙吟书院始创于唐朝初年,旧址在灵石石膏山下的前二沟村。书院原是西汉初年已经开通的灵沁古道上的一座客栈,在唐初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下,改设为书院,取名“古道书院”(后周年更名为龙吟书院),课读周围村庄的农家子弟,一时闻名灵石、沁源边境。1200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书院时兴时衰,但院落不曾塌废。可叹的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940年),书院被一伙歹徒烧成一片废墟。书院虽然处于偏僻的山谷之中,但由于它坐落在晋中盆地通往上党盆地的咽喉之路上,因此过往的名人骚客多驻足书院。据明间传说与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龙吟书院,或打尖、或咏诗、或题字、或游玩·····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舍身崖
舍身崖在天竺寺景区。位于西峰南天门外而西北面向的悬崖绝壁即是。这里左立绝壁,右临深渊,仰可万仞,下视千丈;苍松怪柏,植于崖隙之中;岚雾白云,缭绕于石径之上。人行于此,有匍匐爬行者,有倚壁挪步者,无不头晕目眩,心惊胆战,目不敢斜视,魂不敢离舍,直到进得南天门,方可长舒一口气。

抱佛洞
抱佛洞又称白衣洞,在天竺寺景区。白衣洞建有白衣寺,白衣寺历史古老,建筑简陋,仅木栏三面围绕,一尊白衣菩萨石像端坐而已。白衣洞建筑一直简陋,“奢华”时亦不过“修殿一间”。

公主圣母庙
公主圣母庙在天河景区。《灵石县志·典礼》(民国二十三年本)记载:“公主圣母庙位尖阳山之麓,创建 年代殊不可考。庙中只唐、宋重修碑碣。山巅有公主梳妆台,石大如屋,上平如案,梳形宛然;上支三石,俨然鼎足,突出尖阳山顶。相传周末某国公主因国亡隐此,忧愤世乱,自台跃身山下而死,迄今其地林木偃伏,形状依然存在。事虽无稽,神灵特异,每遇蝗蝻为灾,乡人祈祷,即有无数白颈乌鸦出而搏噬,禾稼无恙,其神灵应,至今犹然。不但历代碑碣叙述耳。”根据以上记载,公主圣母庙的创建应在唐朝之前,因志文中写道“庙中只唐、宋重修碑碣”,该庙唐、宋时期已属“重修”,可见“创修”应在唐以前。且唐安庆绪天成二年(岁次戊戌·758年)已有庙可供祈祷,当时庙之“堂殿破碎,庙宇凋残”;宋咸平五年(岁次壬寅·1002年)、金大安二年(岁次庚午·1210年)曾两次大修,有碑记为据。又据《重修公主圣母庙碑记》碑文后所附诗句“曾临无道秦皇灭”可以推断,公主圣母庙应创建于秦代之前。公主圣母,当地人又尊称为公主娘娘。传说公主娘娘在尖阳山上,焚香迎日出,叩拜送晚霞,乐于施舍苍生,擅于救助民众,并下得山来,教喻当地村民烟熏施药,驱杀蝗蝻,十分有效;又在青石崖结庐而居,为进山伐薪采药者施药舍饭,指点迷津,深受一方百姓之敬仰。

龙王洞
龙王洞在天竺寺景区,位于石膏山上岩溶洞之东侧,洞高5米,宽8米,深10米许,洞内建龙王祠。龙王祠面阔一间。洞前辟有四级平台,红条石漫地,松柏间植,环境幽雅。洞东通一小洞,深不可测,洞口壁上有赭红字迹“龙水宫”;洞内泉水汩汩而出,清澈异常。洞外崖壁石缝间平生一株山桃,主杆直径不过10厘米,贴地生出百十根分枝,呈扇面状。“扇面”有3米多长、2米多宽。每逢阳春三月,满树桃花盛开,有如凤凰展翅。这就是石膏山古景之一的“龙凤呈祥”。

神话传说
石膏山之名,弗取矿物质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乳白色汁水,遇空气凝结而成钟乳石者也。盖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层渗水形成钟乳石之谜,致有“膏山活石”之说,并演绎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归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丽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石膏山还是一座无名的山峰。当时,在山下河谷中的村落里,常有一位身着白衣的婆婆为妇女们施药治病。她所带的药物皆为水剂和粉末,一疗即愈,但从不收受患者钱财;偶遇饭时,只讨一茶半饭解渴充饥;谁也不知她的姓氏,更不知她所居何处。问之,则自称孝义如来村人氏,孀居多年。村民于是称之曰“白衣医婆”。后来,有一樵夫到石膏山上砍柴,看见她在上岩溶洞中闭目跏趺,口诵佛经。樵夫于是上前施礼叩问:“医婆在此居住吗?”只听医婆回答道:“行踪不定,四海为家!”言毕不见,无影无踪,不知所向。樵夫惊异,下山后将所见所闻说给村民,村民亦惊异不已,于是结伴上山探视,谁料白衣医婆已在洞中坐化。村民视之为神灵,遂改称其为“白衣大士”,并于洞前建白衣寺,岁时节日皆来叩拜。
白衣大士在洞中坐化后,大地感其精诚,于是洞内石缝流津,岩间淌液,所流津液,如乳似水,如琼似玉,似石非石,似膏非膏,这滴落的“石膏”,点点滴滴落在了白衣大士身上,渐渐地将白衣大士的真身包裹起来,最终成为一幅惟妙惟肖、层次分明的森林浮雕图案。清道光初年,石膏山僧人悟禅请人依白衣大士真身原样雕了一尊白衣菩萨的石像,安放在抱佛洞前的神龛内,历代相沿供奉。
石膏山之名源自石中流津如膏,“膏山活石”之说亦因此而言;抱佛洞之名源自膏液包裹白衣大士真身,“膏山叠翠”之景亦因此而成。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