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非洲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马里 1988 杰内古城

 

 

马里 1988 杰内古城:非洲马里—杰内古城,建于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的古城_超清.mp4

 

马里 1988 杰内古城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古城,位于马里中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最南端,以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杰内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500公里。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杰内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 杰内古城
外文名 Old Towns of Djenn
列入名录年份 1988年
编 号 448-001

沿革

杰内古城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有资料显示这个地区自公元前250年开始就有人居住,杰内古城正式建立于公元765年(另一资料:建立于公元800年)。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1世纪,从穆拉比王国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移民在当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统治。

方位

杰内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位于莫普提西南约90千米。它兴起于奴隶贸易和黄金交易的繁荣时期,是古代的商业中心。杰内古城以它独特的摩尔式建筑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而驰名世界。
杰内古城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500公里。杰内是马里南部的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棕榈树、香蕉果从中,鲜花繁茂,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在古代杰内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处在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的地方。大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两大广场延伸。占地20公顷,由防护城墙围挡的11个街区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规则。
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建筑风格

杰内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用灰泥涂抹的捣实粘土块是这些气候干旱国家的常用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壁柱、筑雉堞以及护墙使建筑立面及其互不相连的通道精细别致。居城市景观主体的大清真寺丰富了城市的立体线条。杰内古城是前伊斯兰教文化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发展的杰出典范,整个杰内古城是一段辉煌历史时期的展现。
人文编辑
杰内古城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尤其值得夸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1907年~1909年按15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的,高11米、周长56米,建造造型奇特的杰内大清真寺。 [2] 该建筑建造时没有用一砖一石,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椰树木树枝为骨架建造而成的,建筑面积达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的屋顶,屋顶上密密地排列着104个直径10厘米的气洞,高大宽阔的寺门更是壮观。
寺院的主墙是由3座塔楼构成的,塔楼在5根泥柱的连结下成为一体。式样独特、结构新颖的寺院是苏丹建筑艺术和撒哈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装饰效果。重建的清真寺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
这里,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杰内大清真寺是一座壮丽的沙堡,结构之不对称,曲线变化之丰富,动人心魄。它坐落在一大片多层建筑的中心,这些建筑和清真寺一样都是土木结构,亲切而富于美感。杰内大清真寺也许是非洲土地上最具视觉和谐感的建筑。每周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鲜艳夺目的服饰是杰内古城的魅力所在。每逢周一,成千上万长袍鲜艳的贝尔村民涌入集市广场时,妇女们鼻子上是沉沉的鼻环,嘴唇上是紫色的花纹,耳朵上则悬挂着黄金耳环——清真寺为此而别具一番风韵。

杰内古城民居的院墙是用泥沙涂抹的,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个看来仿佛是一块块切割整齐的大石块。
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这座历史古城的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丛中,还有茁壮的棕榈树、香蕉果,鲜花繁茂,芳草如茵。王侯宅第、清真寺院、学者陵墓等各种建筑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

民族风情

杰内古城的民居也颇具特色,远远望去宛如一块块切削整齐的大泥块。院墙用泥沙涂抹。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座院子只有一个出口,木制品保留着杰内的古建筑传统。 杰内古城民居的院墙是用泥沙涂抹的,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个看来仿佛是一块块切割整齐的大石块。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因此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它。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 [1]
杰内城现有居民1万余人,市区分为杰内——杰诺(即老城区)、卡尼亚纳、托农巴和杰内几个部分,著名的摩尔式建筑散落在市区各处,使整个城市显得别致典雅,古风浓厚。这座城市迄今依然商贸繁华,是马里南部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市内有大型阿拉伯市场,店铺林立,摊点密集,货物丰富,品类齐全,尤以出售当地精美的手工艺品著称。附近地区农业发达,牧业兴旺,巴尼河鱼类丰富,因而杰内城又是马里南部地区稻谷、小米、玉米、高粱、牲畜、肉类、肉虾、皮革、水果集散中心。粮食加工、肉类加工、皮革制造等手工业发达。杰内交通依靠公路,城区以杰内清真寺为中心,10多条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通向全国各地。

社会影响

杰内古城是古代非洲内陆商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杰内人有经商传统。杰内商人从南撒哈拉地区用船运来黄金、象牙、奴隶等转卖到南撒哈拉地区,然后再将从北、中非洲运来的岩盐、烟草、衣服、皮革制品等转售到南撒哈拉地区。杰内的富裕商人们在城内择地而居,保持着特有的生活习惯、服饰以及烹饪方式。14世纪,杰内古城达到了鼎盛期。黄金帝国马里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杰内城的中央广场将由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的建筑物较多,有河港,商业活动频繁。王侯宅第颇具特色。西部为手工业区。

历史影响

1300年,由于国王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建立了伊斯兰教帝国。从此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原始的黑人文化在这种曼丁哥王朝的统治下发展起来。杰内城参与了黑非洲、马格里布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它和廷巴克图相互联系,并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同时,它也是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是杰内城的繁荣发展时期。16世纪末,该帝国在外敌的不断入侵下衰败了。
杰内城作为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古城,为研究西非早期的水稻种植、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以及伊斯兰教在西非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市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公元14世纪的杰内清真寺,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为非洲典型的萨赫勒——苏丹式建筑。杰内清真寺的独特之处在于,整座建筑见不到一砖一石,是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和树枝修建的。数百根坚固的四方形泥柱支撑着沉重的殿顶,每根柱子底基边长1米左右,殿顶有100多个直径约10厘米的通气孔,面向繁华大街的寺院正门主墙上有3座高耸的塔楼,塔楼之间有5根泥柱连结,寺门高大气派。

相关评价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自公元前250年开始有人居住,杰内后来发展成撒哈拉黄金贸易的中心。15到16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