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18.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关外三陵)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博雅.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昭陵(上.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昭陵(下.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永陵.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清源.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物藏.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福陵(上.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福陵(下.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规制.flv
18.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htm

 

18.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2000 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在建筑风格上,关外三陵对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文名 关外三陵 又 称 盛京三陵
人 物 努尔哈赤,皇太极等 坐
落沈阳,新宾满族自治县

福陵

福陵简介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己巳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列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继游福陵,而且不会产生雷同感。现在,福陵一带已辟为东陵疗养地。

堂子供板
福陵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94800平方米,四周绕以矩形红色缭墙,南面正中辟正红门,东、西两面辟侧红门。正红门为一座三楹仿木构造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东西两侧的袖壁中心嵌有五彩琉璃蟠龙。门外有东西相对的石狮、华表、石牌楼,再南有下马碑,刻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是乾隆时期替换了原木制下马碑而建的。牌楼以赭色石材仿木构造,四柱三楼,四根石柱头上立有“望天吼”石兽。这是清初石坊与望柱相结合的特殊形制。整个陵门前的布局,似堂子供板一样,为满族早期风俗在陵园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正红门内一条青砖铺成的神道直通祭殿和坟前。神道两侧的苍松之间,对称排列着石雕华表和驼、马、虎、獬石兽,或卧、或坐、或立,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

神功示后
福陵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升高。走过石拱桥,平地的尽头便是利用陡坡修建“一百零八蹬”石阶,拾级而上,台地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碑楼,四面辟有券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撰写,以满汉两种文字镌刻,详细地记述了努尔哈赤的生平功绩和创业的艰难,以警示子孙后代。碑楼的两侧还有为祭祀用的茶缮房、果房、涤器房、省牲亭、斋房等建筑。

大殿隆恩
碑楼之北是城堡式的方城,为陵园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O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跺口和女墙。城的四隅建有重檐歇山十字脊角楼,南墙正中辟券门,门上建有三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门楼,门楣上有青地红边嵌铜鎏金的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字样。两侧有踏跺马道直通城上。方城内正中建有隆恩殿,是供奉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大殿建在五尺高的须弥座台基上,前有台阶三路,中路以浮雕游龙为饰,基座四周透雕花纹栏板,雕工精细,殿为歇山式黄色琉璃瓦顶建筑,共三楹、四门、八窗、九檩,周绕回廊。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东巡时曾多次到此祭拜祖先。正殿东西各建有配殿五楹,西配殿前有供焚烧祝版及祭帛用的焚帛石楼一座。

三合宝顶
隆恩殿后为棂星门,门北在长方形仰覆莲须弥座上置石五供,再北为石洞门,石洞门是由方城进入宝城的通道,其门上方为重檐歇山式明楼,明楼内有刻写“太祖高皇帝之陵”龟趺石碑一座。宝城呈半圆形,墙体的建筑形式与方城相同,长约19O米,墙高5.5米,在方城东北至西北角建有一段弧形的城壁,即为宝城的南墙,封护宝城,俗称“月牙城”,月牙城南壁正中建有琉璃假门,上嵌五彩琉璃折枝花卉。方城的东北、西北角楼马道连通宝城马道。在宝城的中央建有宝顶,高2丈,四周长33丈,用白灰、砂土、黄土掺合的“三合土”建杂邙成。宝城之下便是埋葬太祖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和清初城堡式山陵特色的完美结合,凝结着清室后人对开基祖先的无限景仰。

昭陵

昭陵简介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为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皇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墓主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继位为金(后金)主。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认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了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游昭陵时,先游前部。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参观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内,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红门青坊
昭陵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为平地起陵。陵园坐北朝南,建制与福陵同式,四周有缭墙围绕,正红门辟于南面正中,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高达数米,一抹朱红,气势辉煌,门上为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门两翼嵌有五彩琉璃蟠龙袖壁,门外有下马碑、华表、石狮、石桥和嘉庆六年增建的青石牌坊。昭陵下马碑共有6座,玉带河北2座,神桥南2座,东西红门前各1座。牌坊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式,檐下有仿木结构斗拱,飞脊及横材浮雕花卉、飞龙,上下横材之间镶嵌有透雕八宝、行 龙等图案的栏板,四根柱脚上圆雕坐狮4对,獬豸1对,整个牌坊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奇花异草争奇斗艳,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门前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小院落,是祭祖时更衣和宰牲处。

十二羽林
正红门内正中是平坦幽深的神道,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1对,石兽6对,大望柱1对。石兽依次为坐狮、坐麒麟、坐獬豸、立马、卧骆驼、立象各1对,共12个,被誉为“十二羽林”。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名曰“大白”和“小白”的两匹石马,传为仿照皇太极生前两匹心爱的坐骑雕琢。石像生后立碑楼,内竖“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一通,为康熙皇帝亲笔题书,高五米有余,重约十万斤。碑楼飞檐翘角,巍峨壮观,其旁衬以华表,更显得壮丽非凡。碑楼的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青砖瓦房,分别是仪仗房、奶茶房、膳房、果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

陵寝正殿
再往北就是昭陵的主要陵寝建筑--方城,方城的正门是隆恩门,门楼体态高大,面阔三间,三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门楣上方正中挂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的“隆恩门”立额。方城是由大块青砖砌成的长方形城堡,四角分别建有重檐十字脊的角楼。进入方城,迎面即是昭陵的正殿--隆恩殿,隆恩殿坐落在巍峨的仰莲须弥式台基上,单檐歇山式殿顶上覆以黄色琉璃瓦,正中镶有三颗琉璃宝珠。两侧为东西配殿,南侧又各有一座两间二层的东西配楼,俗称晾果楼。

五供镇门
隆恩殿后有一个彩绘木门,称石柱门,也叫照牌。其上为悬山式琉璃瓦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前后有抱鼓石,柱顶雕有铁链锁着的石兽。石柱门后有石五供,是用来镇压地宫门的,地宫门就在它的下面,有隧道直通地下宫殿。

帝业隆兴
穿过石五供北面的券洞门就进入月牙城,正面墙上的琉璃照壁壁红檐绿,上雕荷花和净瓶。券洞门之上设有明楼,内立汉白玉墓碑,碑高约6米,下承须弥座,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文以汉、满、蒙三种文字镌刻“太宗文皇帝之陵”。
方城北部为月牙形宝城,宝城也叫“团城”,城中央是涂着白色石灰的圆形坟冢——宝顶,宝顶下面就是幽深的地宫。宝城的后面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顺治八年(1651年)封此山为隆业山,以寓帝业兴隆之意。

有诗赞曰
昭陵整个陵园虽建造于平地,但崇楼大殿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风景幽美,气势巍峨。清初道士苗君稷赋诗曰:“龙蟠翠嶂郁岧峣,路夹苍松白玉桥。十二羽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永陵

永陵简介
抚顺市新宾县境内的清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这里葬着清王朝的六位祖先。与沈阳市境内的昭陵、福陵统称为关外三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永陵陵园最初并没有修建殿堂楼阁,建筑均为青砖青瓦,肃穆庄严。随着清王室的强盛,这座清王室营造最早、安灵最多的陵园也日趋完善。康熙十六年,永陵改建,青砖青瓦变成了红墙黄瓦,陵园的规模和格局也基本定型。现存的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一千多平方米。
清永陵是满族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与沈阳的昭陵、福陵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辉煌的陵园建筑与秀丽的大自然交相辉映,景色万千,已成为海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历史名胜和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员下马
永陵整个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以红墙围绕。在永陵宫门正前方约1000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碑,分别置立于陵寝大道的东西两侧。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这便是通称的“下马碑”。它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当年诸王以下官员到此地,均须下马落轿,以示尊崇之意。“下马碑”的使用也是由明陵而来。

正红宫门
过下马碑再往前行,便是陵寝的神道。这是一条宽约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正红门。正红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黄琉璃瓦顶建筑,正脊有吻,垂脊有兽,彩画梁枋,内装六扇朱漆木栅栏对开门,具有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正红门两边是红墙碧瓦的缭墙,东面缭墙之上分列东西红门。

承家开国
进正红门,院内横排着四座功德碑亭。碑亭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通体油饰彩绘,图案严整,色调庄严肃穆。亭内分别置立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及四皇后的神功圣德碑,上刻“承家开国”之类的颂词。在碑亭和正红门之间,东西两侧各有硬山式瓦房五间,东侧为齐班房、祝版房,西侧为茶膳房、涤器房。碑亭后面东西两侧是果房,均为外廊式二层阁楼三间建筑,是供祭祀使用的房屋。西红门之西是省牲所,祭祀时在这里屠宰牛羊。

启运前朝
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堂制度,前边是祭祀祖先的方城,后边是祖先安寝的宝城。方城正南中央为启运门,歇山式琉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周以外廊相绕,装有六扇巨大的朱漆木板门。中门的神路,仅供皇帝出入,东门供其他官员出入,西门供职掌司事人员出入。启运门左右两翼缭墙正中各筑有一青瓦悬山式袖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张牙舞爪,摆尾振须,腾于云水之间,意态生动,呼之欲出。方城北部正中即陵寝的正殿——启运殿,内设暖阁、宝床供奉四祖神位神牌,是皇帝拜谒行祭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启运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饰金绘彩。下额枋上挂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启运殿”立额,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均为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三面环廊,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焚烧祭祀用过的祝帛。

宝城后寝
启运殿后即是宝城,平面呈八角马蹄形,陵墓环列,因地势建成二层平台,前砌石墙,台前面正中有三段路跺,左右各20级,当中有御路,第一层台面上,左葬礼敦,右葬塔察篇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葬福满,两侧葬觉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满墓东北侧,都是拣骨迁葬,相传孟特穆为衣冠冢,谓之“招魂葬”。这里有老榆树一株,俗称“神树”,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缮书,竖碑其侧,现在移至西配殿内。碑侧还有围绕神树的琉璃壁,雕刻生动精美。方城上还有城堡式的箭楼、角楼、马道,陵寝皆平地起冢,封土下为地宫。

万绿点红
永陵规模虽不大,但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万山纵翠,秀水缭绕,风景宜人,加之景深开阔,远远望去,掩映在绿树中的琉璃屋顶和红色宫墙,恰似万绿丛中透出的一点嫣红。

永陵景点

下马牌
清代的皇陵、宫殿、王府以及寺庙前两侧的阐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石,作为官兵下马的标志。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庄严。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正红门巴,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此门是一座硬山式甬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制栅栏门,门及前后廊柱均涂红色,颇具满族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先世依山 傍水联栅为城的古老生活习俗。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绝无仅有,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

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只是因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
这四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
“肇兴四祖”辈份不同,长幼有另“,四座碑楼去!款式一致,于 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份高低。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 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陵寝,永陵的“四祖碑楼”就成为大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坐龙
坐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十六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两侧的墙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样坐着。狗是满族祖先的崇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狗曾经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满族的祖先因游牧、待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神树赋
兴祖福满墓前,原生长着一株巨大的古榆,又称为“瑞榆”。关于这株古榆,满族民间流传着神奇的传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东巡永陵祭祖时,赐封这棵树为“神树”,并作《神树赋》一首。

功德碑
耸立在四祖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各不相同,均由御笔亲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壁刻写。驮碑的动物叫“赑 ”,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个,因其寿命长而且善于负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来驮石碑。现在还流行着“模摸头,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来啥,摸摸尾,一辈子不后悔。”的说法。

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封此门为“启运门”,起初是说清王朝的好运从这里开始,而清王室的解释是:“光启鸿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启运问是由六扇朱红门板制成的,每扇门板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望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银门环。在封建社会里,自然数字以九为大,皇帝则被称为九五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要横九排竖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文武百官品级越低,自家门上的铜钉越少,而老百姓的门上则不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由此足见封建社会的等级何等森严。

砖雕五彩云龙
启运门左右两翼是顺山红墙,内外建有四组国内罕见的大型砖雕龙壁“五彩云龙”,龙姿优美,栩栩 如生,其精雕细刻之技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经历四百年风雨,至今仍壮美如初。

焚帛亭
焚帛亭是永陵内最小的一个建筑物,虽不及陵内其它建筑豪华,却是永陵建筑的一个点缀。每逢人祭时,都、要用它焚烧祭文、祝版、制帛以及金银裸子等祭物。

关外三陵祭祀

综述
祭祀关外三陵的祭祀活动主分为大祭、小祭和皇帝东巡致祭等。其中按例在每年的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岁暮(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举行的大祭,也称“四时大祭”;一种是安葬在三陵内的皇帝和皇后忌辰之日(古时人死后三周年起去世之日称“忌日”)举行的大祭;一种是每月朔望举行的小祭,(从顺治八年起十月朔改为大祭);还有就是适逢皇帝、皇后的生日(称万寿圣节)和国家有大的庆典,进行的特别祭告仪式等;此外,关外三陵举行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清代皇帝“东巡”,前往盛京拜谒祖陵。

东巡
在清代的二百多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先后十次来盛京拜谒祖陵。其中,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举行东巡,是几位皇帝中东巡次数最多的。

大祭
三陵的大祭仪式,是隆重和严谨的,有严格的程序和规矩。如永陵四时大祭在启运殿举行,而陵主的忌辰则放在西配殿举行,忌辰大祭与四时大祭不同,要请喇嘛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
四时大祭中,清明大祭又不同于其它大祭。要在祭祀前,由盛京礼部,向陵内送“花瓶”,花瓶中要插满用金银箔、彩纸扎成的“佛花”,祭祀时放在供桌旁,祭祀结束后,花瓶要收起来,待到岁暮大祭时焚烧。

小祭
每月朔望,三陵要举行小祭。每月的初一日称“朔”日,十五日称“望”日。其中,七月望、十月朔为大祭,每年的小祭实有二十二次。其中十月朔由各陵总管承祭,其它朔望日,由掌关防官主祭,盛京礼部派出官员陪祭。祭祀时要点香烛、行三跪九叩礼,献羊一只、果品十二盘。不请神牌,不祭酒,不诵祝,不焚帛。
其它祭祀仪式还有,在皇帝、皇后生日“万寿圣节”时,全国要举行庆祝活动,盛京官员要到福陵、昭陵举行祭告仪式。
三陵还有一个官员谒陵的规定。即凡到盛京来办事或新上任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都要行谒陵礼,调离的官员要行辞陵礼。还规定,贝子以下官员只能在隆恩门外行礼。康熙二年后,简化为只行辞陵礼。

祭品
三陵每年按定例进行的祭祀,其祭品的耗费是十分可观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开列了三陵四时大祭每次所需部分祭品的数量:“福陵、昭陵四大祭,每祭玉棠米、糯米各八升,黄米一斗二升,小米一斗六升,稗米二升,白盐二十三斤,黑盐二十一斤,蕨菜十斤,木耳二斤八两,蘑菇八斤,鸡蛋一千一百五十六枚,鹅蛋四十枚,鸭蛋六十枚。永陵倍之”。
为保证陵寝祭品的供应,在关外三陵设有专门的果园、瓜菜园、田庄及饲养祭祀牛羊的黑牛馆等。此外,每年还要由盛京户部供给祭祀用的纸张、奉先帛、香、蜡烛、八宝糖、干枣、葡萄干、龙眼荔枝、青梅、柿饼、核桃、白糖、茶叶等物。

管理
关外三陵作为清皇室的祖陵,陵寝的管理一直受到清王朝的重视,为确保陵寝安全和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除采取在陵寝外围设立红、白、青三色界桩,严禁外人进入外,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盛京将军下设有三陵总理衙门经管三陵所有事务,同时在三陵还分别设有总管衙门和掌关防衙门。总管衙门是武职机构,主要负责陵寝的安全防务,同时兼管陵内的山、河、道路和树木等事务。掌关防衙门,是负责陵寝祭祀及修缮等事务的文职机构。
因为三陵祭祀事关国家典制,所以皇帝也经常过问三陵的管理。乾隆皇帝曾向三陵总管、副总管、掌关防等官员下谕,说他们是皇帝“特旨简放之员”因此三陵的管理“所关綦重,其于防守之处,务当亲身不时巡查,勿负朕意”。
对于玩忽职守的官员则给予严厉的惩处。乾隆在第二次东巡谒陵时发现“祭器俱甚潦草,且多错误”因而十分震怒,传谕将负责的盛京礼部侍郎“著革职发往黑龙江”。嘉庆皇帝谒陵时,礼仪官将辞陵仪注呈错,结果受到严厉的惩处。
关外三陵在有清一代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二百多年间香火不断。1911年辛亥革命后,仍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陵寝的祭祀活动也照常进行。1924年,由地方政府接管了三陵,后福陵和昭陵被辟为公园,直到今日。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