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岱庙 (山东泰安市的岱庙)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岱庙.htm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泰山.htm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灵岩寺.htm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世界遗产中国录 6、泰山.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岱庙丶孤城寺庙的魅力.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灵岩寺之行.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2010泰山曲阜游记_高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2016中华民族敬天祈福大典宣传片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2017中华泰山敬天祈福大典.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航拍大片】航拍泰山风景区——壮观、奇美,惊险、刺激——感受泰山雄伟.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东岳武庙关帝庙_标清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天门云梯十八盘 01_标清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泰山书院五贤祠_标清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遗产3D纪录片系列之泰山_hd.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遗产在中国 E19 泰山.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界遗产纪录片——泰山.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世纪遗产系列纪录片《泰山 Taishan》全2集 汉语中字.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国东岳泰山_标清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国名胜古迹 泰山(珍藏版)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国泰山 玉皇顶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传承中国之泰山 1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传承中国之泰山 2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泰山_超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泰山宣传片_标清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泰山旅游景区宣传片.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航拍泰山风景区.flv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泰山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赫赫五岳独尊——泰山_标清.mp4

 

1.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1987 山东泰山:岱庙 (山东泰安市的岱庙)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建筑体制略有简化。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岱庙 
外文名称 Dai Temple 
地理位置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96000平方米 
开放时间 7:50-17:30 
门票价格 30.00元 
著名景点 遥参亭、天贶殿、鼓楼等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 3-4小时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岱庙创建于汉代,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武周时期(690-705年),武则天命将岱岳庙(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开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进封王号后,其信仰较前更盛。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议郎、行掖令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立题名碑柱于庙庭。唐时,于岱岳庙植槐,今岱庙唐槐院古槐,传为唐植。唐代(618-907年),随着泰山神影响的增大,各地渐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庙宇)之建,元和之前,兖州、鱼台等县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河东各道亦多建有东岳庙宇。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徐伟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1953年,整修岱庙天贶殿、东御座等主要建筑8处。
1957年,翻修岱庙后寝宫、东灵侯殿、太尉殿、配天门等;汉柏院新建假山,并将石碑镶嵌在该院东墙。
1984年5月1日 泰山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毁于文革。同年,复建岱庙厚载门、正阳门。厚载门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厚载门两侧恢复城墙96.5米,并新建仿古建筑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续建廊房15间。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岱庙。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
2004年,修复岱庙北、东城墙部分,至此岱庙城墙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历代石雕、汉画像石、历代碑刻、岱庙神轴及配天门临展厅等五个展室的改造。在钟楼和西神门之间,复建廊房11间,面积339平方米。西花园进行改造工程。
2007年,建立了岱庙网站,涵盖了岱庙景区建设和博物馆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进行厚载门生态停车场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设工程、三灵侯、太尉殿两个殿的彩画和塑像。
2008年,完成了委重点项目汉柏亭和东御座过廊的维修,通过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复核。
2009年,泰山东岳庙会在岱庙隆重举行。举办“天贶殿、碧霞祠千年庆典”大型活动。进行东花园凉棚抢救性翻修、东御座垂花门及两座仪门翻修工程。
建筑布局编辑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 ,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主要景点

遥参亭
遥参亭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 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

汉柏院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 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天贶殿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 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 石》已成为稀世瑰宝。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 

岱庙碑林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 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

文物遗存

岱庙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更为珍贵的是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